1美金远还不够!指纹芯片能有多便宜

来源:嵌入式指纹    发布时间:2023-11-25 13:49:31

  自iPhone 5s发布后,指纹识别技术大受追捧,并逐渐实现普及。如今,指纹识别芯片市场正进入红海市场,根据中国台湾《digitalTImes》报道,2016年年初指纹芯片价格还在5~6美元徘徊,年底报价就跌倒2美元(约13.5元)左右。

  十几元人民币就能买一颗指纹识别芯片,青萍之末的激烈价格战,反映了指纹芯片市场正经历洗牌之风。

  指纹芯片市场的价格战从2015年一直都存在,目前已经有多家指纹芯片厂商将价格做到1美元以下。因此,有指纹芯片厂商认为,1美元大关远不是价格下限,未来,指纹芯片的价格或将继续下探。

  随着搭载指纹识别的iPhone 5s的发布,智能手机上指纹识别技术开始得到普及,现如今,指纹识别技术已变得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安全,又方便、快捷,已然成为生物特征识别的代名词。

  据旭日大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全球指纹识别的渗透率约为61%。从市场了解到,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15亿,其中搭载指纹识别的手机约为9—10亿,其中苹果、三星、华为、OPPO、vivo、小米等一线品牌为指纹识别渗透率较高的品牌。

  尽管指纹识别渗透率逐渐提高,而在中国指纹芯片市场,有着明显的巨头效应。据旭日大数据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7年前十一个月,指纹芯片市场前三大指纹芯片出货量合计约为512KK,约占整个指纹芯片市场前十一个月出货量的80%。整体来说,2017年的指纹芯片市场对中小指纹芯片厂商来说并不是很好做。

  除了市场占有率之外,价格战也是一个影响指纹芯片市场的主要的因素。在价格战影响下,指纹芯片的价格节节下降,以汇顶为例,据旭日大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汇顶的指纹芯片的平均价格超过60元/颗,2015年,平均价格不到23元,2016年平均价格再度下降,滑落到不足17元/颗,到了2017年年初,这一价格已经降至10元/颗左右。

  据笔者从产业链了解到,指纹芯片市场的价格战从2015年一直都存在,目前已经有多家指纹芯片厂商将价格做到1美元以下。因此,有指纹芯片厂商认为,1美元大关远不是价格下限,未来,指纹芯片的价格或将继续下探。

  现在的智能手机正在朝着高屏占比的全面屏方向发展,正面所预留的空间越来越小,背面指纹虽然实际但却不是最优选,人脸识别技术暂时又达不到苹果的技术标准,因此,在指纹芯片价格战上和指纹芯片市场空间缩小的情况下,指纹芯片厂商需要有新的突破方向。

  2017年以来,指纹识别早已不再是中高端机型的专属,低端机型也开始大范围搭载指纹识别功能。根据群智咨询数据,2017年一季度小米手机指纹识别渗透率高达78%,OPPO、vivo、华为分别为74%、73%、65%。2017年第一季度全世界指纹识别芯片出货量约2.7亿颗,同比增长约60.4%。

  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表示,因为整个指纹识别行业走向成熟,价格战成为最有效的竞争方式。面对思立微(上海)、芯启航(深圳)、费恩格尔(成都)等企业的猛烈进攻,汇顶等原来产业链顶端的厂商掀起降价潮。

  根据群智咨询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除光学与超声波两种仍未成熟的技术方案外,电容式指纹识别模组的平均价格保持一路下行趋势。以占主导地位的镀膜电容式指纹识别模组的为例,两年前一颗芯片价格约4美元,到2017年一季度,其平均价格下降到2.56美元,部分芯片厂的报价甚至在2美元以下。“这波降价潮大多分布在在低端市场。”王艳辉说道。

  “自打价格战开始,就没有谁好过。目前的实际成交毛利最高不会超过三成,为了抢占市场,不到一成甚至赔钱出货的厂商大有人在。”迈瑞微董事长李扬渊认为,价格战是死路,即使赢家也支撑不起指纹技术团队的成本,更何况被占据利润高地的FPC等大厂商“降维”打击。

  目前,Synaptics的屏下指纹技术已成功刷新了人们对指纹解锁的认知,FPC的任意位置屏幕指纹识别也为手机解锁创造了一些新的可能,汇顶也在屏下指纹和活体指纹方面大下功夫。基于目前搭载屏下指纹的vivo正在抢占市场焦点,屏下指纹成为指纹芯片厂商的共同发力方向。既能确保手机的外观颜值,又能提供更好地解锁体验。

  就屏下指纹本身来说,其主要有两大突破方向,第一是光学式,第二种就是超声波式。这两种方式各有千秋。也有指纹芯片厂商表示,光学式屏下指纹只是过渡阶段的产品,而超声波式屏下指纹才是屏下指纹最后的成熟模样。

  其优点在于,第一穿透能力很强,还可以穿透1.2mm以上的OLED屏幕。第二对于手指检测很直接,无论你的手是干还是湿,是否有油污,都有极高的识别率。第三安全性比较高,虚假指纹很难通过检测。

  而也有指纹芯片厂商表示,虽然已有搭载屏下指纹解锁的产品问世,不管未来怎么样发展,现阶段,屏下指纹更多的只是一个噱头,指纹芯片厂商的安身立命之本还是电容式指纹芯片,至少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电容式指纹识别还是最基本的利润来源。

  据了解,指纹芯片市场的玩家,思立微也将在立足电容式指纹芯片的基础上,向超声波式屏下指纹方向进行研发,同时,在光学式指纹识别方面做布局。基于此前兆易创新以17亿成功收购思立微,两家达成对赌协议。背靠兆易创新,思立微在2018年的发展和表现值得期待。

  2018年初,FPC裁员的消息一度引起业内震惊,在震惊之余,有产业链的人说这已然预示着2018年的指纹芯片市场之间的竞争将会更激烈。不过也有产业链的人说这只是欧美指纹芯片厂商的极个别现象,只能说明FPC在指纹芯片市场遇冷。

  也许在FPC遇冷的情况下,其会转攻其他应用领域,国产指纹芯片厂家将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也说不定。整个2018年,指纹芯片市场的玩家格局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或减少市场出货量,或转移阵地,玩转其他领域,有产业链的人说,随只能手机市场洗牌进程的加快,指纹芯片市场也将进入洗牌阶段。

  在这个阶段,当前月出货量居前三位的厂商占有较大优势,会牢牢占据指纹芯片市场的重要位置,以产品的质量吸引和维护品牌客户,而其他的厂商需要仔细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市场大洗牌中活下来。

  该产业链人士坦白说,要想在2018年的指纹芯片活下来并不简单,也许最后这一个市场除了出货占优势的前三之外,二三线也就只有几家能够笑傲指纹芯片市场了。毕竟,在品牌效应作用下,产品性能会取代价格成为影响客户选择的重要因素。

  从理论上来说,谁具有更加好的制造成本优势,谁具有更高的良率,谁的优势更明显。考虑到目前指纹芯片主要是采用的工艺集中在8寸线寸线整体产能紧张的情况下,有晶圆厂资源的企业比如费恩格尔、义隆等更容易拿到产能。

  另一方面的成本优势就是专利和IP了。据了解,目前类似于FPC、汇顶、思立微、信炜等大多采用有源像素浮地技术,这种方案的特点是芯片面积大、封装良率低、成本比较高。由于采用的是单芯片,所以芯片面积越小,封装良率越高,因此在成本上也更具优势。

  此外,目前业内大多采用第三方算法,比如PB等,需要交0.15美金/PCS的专利费。只有少数公司如苹果、神盾、汇顶、迈瑞微、费恩格尔等少数企业具有自有算法。自有算法除了不用交专利费,还可以越来越好的与传感器研发匹配,更好的完成图像预处理及矫正,修正传感器出图效果,提高良品率。良品率更高,成本自然更低。

  所谓标准件,狭义的说法主要是机械业的说法,半导体业比较少采用这种观点。总的来说,标准件是要符合一定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一个产品一旦标准化了,就会迅速降低整个行业的生产成本。

  当然,指纹芯片的价格不能成为衡量指纹芯片的唯一标准,产品质量(特别是拒真率和认假率)和配套服务都不可或缺。这也是目前很多国内指纹识别芯片厂商没打开市场的主要原因。

  由于需求量较大,指纹识别供应商的竞争也很激烈,近日,来自DIGITIMES的消息显示指纹传感器单价已降到不足2美元,甚至有的已经降到了1.5美元(约合人民币10.19元)以下。

  近年来,指纹识别技术逐渐由少数厂商掌握逐渐扩大到中国台湾厂商以及内地公司,激烈的竞争导致元器件的报价越来越低,但是随着国外厂商进一步压缩成本空间,留给国内指纹识别芯片厂商的生存空间已然不多。

  一般来说,芯片成本取决于几点:首先是研发成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IP。一颗芯片里面有多少IP是自己开发的,还是直接买别人的IP算法,成本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有的芯片IP是一次性支付的,不考虑在芯片单片成本中。有的IP则是按照出货量来交专利费的。另一个是芯片制造及封测成本。

  相对芯片设计成本来说,硬件制造成本比较好计算。单片芯片制造成本相当于一个wafer切割后的芯片DIE个数加上封测费用,如果良率越低,则成本越贵。另外,采用28nm还是40nm的工艺对于成本的影响也非常大。当然,如果芯片的出货量越大,前面提到的制造成本都能够直接进行分摊。

  各大指纹芯片商采用的工艺与晶圆代工厂,目前主流产能为8英寸,因此8英寸产能非常紧张,2017年很也许会出现缺货问题。对于广大手机生产厂商采购来说,为了预防缺货危机再次上演,应提前锁定有晶圆厂资源的企业。

  对于绝大多数的国内指纹识别芯片厂商而言,价格上的竞争是其生存在市场的主要方式,谁能够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产品,提高自身的出货量,谁就能够在市场上利于不败之地。

  但是市场也在不断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纯粹的以价格取胜的方式只适用于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成熟的市场中单纯的价格并不能够吸引客户。这时候性价比才是王道。

  所谓性价比,必须要格外注意到的是,性能是主要的,价格是第二考虑因素。没有绝对的性能,再低的价格都无法取胜。

  国内厂商过于注重价格的优势,而忽略了性能和技术的积累。从目前的情况去看,在市场能够站得住脚的而又拥有足够的技术积累的,除了上文提到的国外几个厂商之外,国内只有寥寥数家可以做到。

  在未来的价格战中,前期只有成本优势而缺少技术积累的厂商又怎么样应对国外厂商的狂轰滥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