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迎新突破马斯克宣布人类首次植入脑机接口芯片|亮马桥小纪严选

来源:媒体公告    发布时间:2024-04-30 08:59:27

  原标题:脑机接口迎新突破,马斯克宣布人类首次植入脑机接口芯片|亮马桥小纪严选

  就在昨天凌晨,马斯克发文宣布,第一位人类患者昨日已经接受了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的植入物,目前恢复良好。

  马斯克称,神经元尖峰检测的初步结果为令人期待。而神经元尖峰检测正是理解大脑怎么样处理信息的关键,对于理解认知过程、感觉运动功能和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机制至关重要。

  脑机接口到底是什么?在大脑中植入芯片真的安全吗?让我们共同来看看今天的文章

  每一年,世界都在飞速地变化。一大批新的科技已箭在弦上,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ChatGPT、文心一言、Midjourney,更新迭代的速度都远比我们人类要快得多,让打工人有种前有狼后有虎的感觉。

  但还有一些速度更快的,就等着某一天忽然出现超级产品震撼我们的三观,比如——脑机接口。

  去年5月26日,埃隆·马斯克创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宣布:旗下的PRIME项目——精确机器人植入脑机接口,已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将开始做人体临床研究。

  Neuralink成立于2016年,用马斯克的原话说:“其目标是建立人与计算机之间快速的交流通道,尤其在人类输出信息方面,大大超越目前缓慢的鼠标键盘技术。”

  此前,Neuralink已完成了许多动物实验,例如通过植入大脑的芯片、让猴子可以用意念控制屏幕上的光标。

  通过一系列安全性的技术审核后,PRIME获得的人类实验许可,标志着这一研究向实际应用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脑机接口(Brain-Machine Interface, BMI)是开发机器与神经系统进行直接信息交互的技术。这种直接信息交流,绕开了任何肌肉运动和感觉器官,而且是相互的。

  一方面,机器能够最终靠读取神经活动产生的电磁信号获取大脑的意图。例如:人类能只凭脑中的意图,就控制手机和电脑、操纵机械臂、用扬声器说话,甚至建立人与计算机之间直接的思维连接……

  另一方面,机器也能够最终靠对特定神经元集群的电刺激,向大脑输入信息。这就是将图像、声音等转化为神经信号,直接输入大脑的相关皮层,就可以绕开眼睛、耳朵,带来视觉和听觉的主观体验。

  这样的前景至少对各类残疾人士是莫大的福音,目前大部分脑机接口的研究,也都被限制在帮助失能者、神经疾病患者重新拥有类似常人的能力。

  PRIME目前的主要方向正是如此,帮助瘫痪患者用意念操作电子设备,此外Neuralink也在进行帮助盲人恢复视力、脊椎病患者获得重新控制身体能力的研究。

  当然对于马斯克这样的人来说,这显然只是一些初步的目标,他对脑机接口的长远设想是建立人机之间的高效沟通渠道,消除两者之间的鸿沟。

  脑机接口分为侵入式与非侵入式两种模式,马斯克的PRIME项目属于侵入式,其特点是需要在颅骨上开一个小孔,将芯片的电极插入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用以直接读取神经元产生的细胞外电信号。

  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优势是能获取高质量、高时空分辨率的神经信号,从而获得精细的大脑信息,但这种技术难度高、风险大,属于脑机接口领域最硬核的方向。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则不需要在颅骨开孔,而是通过脑电图、核磁共振等方式获取神经系统信息。这种技术风险低,但因为隔着颅骨,无法对特定的神经元集群进行“监听”,只能“听见”大范围脑区的宏观活动。这就根本上,就决定了它能轻松的获得的信息比较有限,一般只能解读大脑的整体状态,例如清醒程度、情绪等等,很难精确地获得特定的意图、知觉等信息。

  打个比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就像在一座喧闹的球场上空,只能听见无意义的嘈杂声,或者大量观众一起喊的口号声;侵入式脑机接口,则可以让你选择球场中任意一个区域,听见其中每个人具体在说什么。

  侵入式脑机接口无疑具有更广阔的技术前景,但目前大部分脑机接口的工业化尝试都是非侵入式的,这其实是受到技术水平、成本、风险所限。在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得重要突破之前,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依然会是市场主流。

  比如目前慢慢的开始产品化的智能人工假肢,只需采集一些皮肤上的肌电信号,通过AI的解析就可以精细地控制机械假肢。但严格意义上,这甚至不是“脑”机接口。

  此外,还有一些所谓的“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在手术难度上小于侵入式,但信号质量自然还是不如侵入式。

  对于侵入式脑机接口这个最具挑战又最富前景的方向,PRIME是当前的领军者之一,它开创了大量的新技术,堪称一项多学科交叉的工程奇迹。

  PRIME的植入物是一块硬币形状的芯片——N1。N1上带有64根导线个电极,用以采集不同神经元的电信号。

  很小范围内的神经元中就能够得到。例如运动皮层某个区域的少数神经元,就能表达将屏幕上的光标移往不同方向的意图。这就为初级“读心术”提供了可能。

  手术机器人,会在光学系统的辅助下,将N1上的64根导线一一插入大脑皮层中。

  更多导线,获取更多的神经元信号,也大幅度减少了大脑皮层的损伤、免疫反应和疤痕组织。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这些都是此前侵入式脑机接口面临的难题。

  到周围不远处神经元发放的动作电位,然后实时传输给N1。导线的位置非常大程度为随机,因为大脑神经结构异常复杂,个体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者只能确定一个尽可能小的区域,然后在其中

  导线的数量决定了能轻松的获得信息的丰富度,N1已经能在猴子大脑中获取在屏幕上移动光标的动作意图,Neuralink计划在下一代芯片上

  ,届时有望获取更丰富的信息。R1的导线将被放置在颅骨的圆孔中,与颅骨表面齐平,再缝合头皮,等头发重新长出以后,就

  ,保证了使用者的行动自由。为确保长期安全工作,N1经过了大量专门设计和测试,包括抗冲击、防水、电池安全性、生物友好性、电路发热程度等,而且总系统可以便利地进行升级。以不同的距离和角度为N1无线充电的演示

  ,例如在不切除硬脑膜(DURA)的情况下插入导线(让导线从脑膜中穿过),从而进一步减少对人体的损伤。如何解码神经信号?

  N1在汇集各个电极的信号后,通过蓝牙将它们实时发送到计算机等外部设备,再由那些设备上的软件对其进行解码,此时就进入了

  ——解读神经元信号背后的含义。Neuralink想象中把脑机接口技术运用到日常的场景

  ,以减少数据发送量。但考虑到N1的尺寸、电量和发热限制,大部分解码工作仍需在外部设备中进行。解码软件的核心是一个

  ,由于每个电极一开始采集的神经元信号,其意义很大程度是未知。因此在手术完成后,需要对植入者进行一系列认知测试,用以训练这个人工神经网络,直到其可以将神经元的兴奋模式解码成准确的动作。已经开发出的用户app

  ,所以即使训练完成后,人类可能也难以理解这个黑箱系统中的具体工作原理。训练完成后,植入者的相关

  ,就会被转换成光标的移动、文字、语音、机械臂的动作等等输出了。从N1传输来的1024个通道的神经元活动

  ,甚至比正常的大脑到肌肉的神经传导更快。植入者的动作发起速度,可能还会超过普通人。另外还能够最终靠植入芯片向大脑皮层输入信号,模拟外界感官刺激,产生特定的知觉。

  某种蜂窝网格结构。颅骨,这个保护了动物亿万年的球形容器,或将成为脑机接口的

  2023年8月,加州大学Chang团队将芯片植入瘫痪者Ann的语言皮层,通过解读数十个基本语音信息的神经编码,让患病的人能通过

  用开关控制电刺激,可以缓和抑郁症、帕金森症等疾病的症状,目前国内外都已有大量的临床手术案例。脑深部电刺激,俗称“脑起搏器“▼

  目前的脑机接口研究,绝大多数旨在帮助失能者、神经疾病患者恢复常人生活状态,因而很少引起伦理问题。但脑机接口的技术本质,决定了它极易

  制造“超级人类”的技术(PS:这甚至就是马斯克等人对脑机接口的技术愿景)。一旦脑机接口技术

  ,例如超强的记忆力、学习能力、反应力、感官知觉、输出效率等等,就会引发巨大的伦理问题。速读速记不再是梦?

  ,进一步加剧社会分化,普通人类在经过机器强化的超级人类面前几乎会失去竞争力。其次,与机器和网络的直接连接,可能对使用者产生

  ,甚至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让使用者面临被控制的危险。影视剧中家长使用脑机技术以掌握孩子的一切

  最后,脑机接口的发展、超级人类的出现,会逐渐模糊人机之间的界限,让人类的生存状态

  。《终结者》、《黑客帝国》、《机械公敌》等等电影中的场景也许都会变为现实,

  也许,多数朋友都或多或少会对这一天感到惶恐。但如果它如蒸汽机和电力的普及一样无可避免,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并时刻保持对最新事物的理解与学习的能力

  温馨提示:虽然我们每天都有推送,但最近有读者表示因平台推送规则调整,有时候看不到我们的文章~

  欢迎大家进入公众号页面,右上角点击“设为星标”点亮⭐️,收藏我们的公众号,新鲜内容第一时间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