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学霸到芯片巨头韦尔股份千亿市值靠什么?

来源:常见问题    发布时间:2024-04-28 06:25:12

  在中国半导体的发展历史中,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后改为电子工程系)85级是个神一般的存在。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兆易创新创始人之一舒清明、卓胜微电子联合发起人冯晨晖、格科微电子创始人赵立新、燧原科技创始人赵立东,以及任志军、高峰、刘卫东、吕煌、郁群慧等在内的十余位半导体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或高管们,都来自这一级。

  这届清华校友自称为EE85,所创立的企业在中国半导体产业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覆盖了整个产业链中IC设计、制造、封装、终端设备等关键领域。EE85可能是清华史上最具传奇的一个年级,前无古人,但一定后有来者。

  市值超千亿的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创立的韦尔股份是全球第三大、中国最大的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设计公司。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数据,在2023年第一季度,韦尔股份跻身全球前十大IC(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之列,位居全球第九,同时也是唯一一家入围的中国大陆企业。

  2022年韦尔股份陷入至暗时刻,净利润9.9亿元,扣非净利润仅9579.31元,相比2021扣非净利润40.03亿,2020年扣非净利润22.45亿,剧烈震动的经营数据让韦尔股份如履薄冰。行业需求低迷,自身库存高企降价去化,多种因素叠加,让韦尔股份度过了两个史上最艰难的寒冬。

  韦尔股份2023年三季报显示,业绩复苏势头强势,公司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15亿元,同比增长279.61%;扣非后净利润2.09亿元,同比增长206.25%,环比大增306.90%。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其第三季度营业收入达到62.23亿元,同比增长44.35%。而韦尔股份单季度营收的历史顶配水平为2021年第二季度62.36亿元,此次第三季度营收已极其逼近历史最高水平。

  艰难的时刻依旧没有完全过去,但春天正在来临。韦尔股份的千亿市值版图是如何建立的,它又是如何突破至暗时刻?其中种种,值得企业家、创业者们学习借鉴。

  盛景专精特新研究院以盛景赋能上万家中小企业,深耕科学技术创新创业服务领域17年专业经验,将专精特新优秀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推出“专精特新极简增长系列案例”,对优秀企业做大做强的极简高质增长之路,进行深入研究,并做相关联的内容输出,供大家学习参考。

  作为全球排名前列的提供先进数字成像解决方案的芯片设计企业,韦尔股份半导体产品设计业务主要由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触控与显示解决方案和模拟解决方案三大业务体系构成。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消费电子和工业应用领域,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网络摄像头、安全监控设备、汽车电子和医疗成像等领域。

  营收结构方面,从韦尔股份披露的2023年半年报能够准确的看出,公司半导体设计业务收入占比达 84%,半导体分销业务的营收占比约16%。其中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达到62.16 亿元,占主要经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 70.40%。

  下游应用领域,智能手机的营收占比最高,达到了44%,其次是电子汽车,营收占比为31%。对比2022年的数据,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中来自智能手机和电子汽车的占比分别为 39%、27%,可见2023年年中手机 CIS(CMOS图像传感器)收入出现回暖,汽车 CIS 贡献进一步提升。

  回顾韦尔股份的发展历史,它之所以能够在“缺芯少魂”(缺少芯片和操作软件等核心技术)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跨越式发展,与之一系列围绕核心业务、核心产品做的外延式收购关系密切。

  2006年,有着多年分销经验的虞仁荣,慢慢的变成了了北京地区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但他并不甘心只做电子元器件的分销搬运工。一年之后,虞仁荣在上海成立了韦尔股份。此公司,最初主要是做功率分立器件和电源 IC (集成电路,即芯片)等产品的半导体设计业务。

  众所周知,芯片研发都会面临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问题。身为创始人的虞仁荣清华毕业工程师出身,对研发的艰辛自然深有体会,在他看来,韦尔股份要做研发,但不能一味的靠自己,于是决定通过并购和入股的方式,集众家所长,快速提升公司竞争实力。

  2013 年,韦尔股份收购北京京鸿志和香港华清,扩展了半导体分销领域。2014 年,韦尔股份又收购了北京泰合志恒,从而进入到卫星直播 SoC 芯片设计领域;2015 年,收购无锡中普微,同年设立上海韦玏,将业务又拓展至射频芯片设计领域。

  随后,2016 年,韦尔股份又先后设立上海磐巨和上海矽久,分别研发硅基麦克风和宽带载波芯片。至此,公司通过一连串的成功并购已形成分立器件、电源管理 IC、直播芯片和射频芯片的设计业务,以及被动件、分立器件等产品的分销业务。公司营收也因此得以壮大,拥有了冲击长期资金市场的实力。

  2017年5月4日,韦尔股份成立十年之际,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同年设立韦孜美,致力于研发高性能 IC 产品,产品线进一步拓展。

  上市之初的韦尔股份更多被视为一家元器件分销企业,并没有受到长期资金市场格外青睐。其仍以低毛利率的分销业务为主营业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7年公司元器件分销业务实现出售的收益16.75亿元,占总营收的69.9%,毛利率为14.37%;公司综合毛利率也只有20.33%,盈利能力并不突出。

  真正帮助韦尔股份从低毛利率分销业务,向产业链上游高价值高毛利率半导体设计转型的是——“豪威收购案”,这是韦尔股份发展历史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整一个完整的过程颇有些国际大片的既视感。

  资料显示,北京豪威的前身是美国曾经的科技巨头豪威科技。此公司是1995年由美籍华人创立,创始人和团队有着深厚的清华背景,总部在美国硅谷中心,是与日本索尼、韩国三星齐名的全球三大图像传感器(CIS)供应商之一,在手机、汽车、安防领域的图像传感器占有率都位居市场前列。

  2015年全球半导体产业里的并购异常活跃,资源整合加速。彼时国家进一步放宽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审批规定,支持中国公司实现跨境并购交易。2016年底豪威科技被清华系资本和清芯华创等国内资本私有化,从而变为中国企业。

  彼时的北京豪威,资产总额几乎是韦尔股份的5倍,净资产更是近8倍。韦尔股份收购北京豪威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一波三折,2019年8月,韦尔股份豪掷130亿,按152亿估值终于如愿成功并购北京豪威85.53%股权,实力大增。而彼时,韦尔股份的总市值仅172亿元,流通市值只有51亿元,资产总额只有北京豪威的五分之一,净资产大约只有北京豪威的八分之一,是典型的“蛇吞象”式并购。

  收购后,2019年年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韦尔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36.32亿元,同比增长40.51%(追溯调整后)。其中,半导体设计及销售业务收入为113.59亿元,占比达到83.56%;公司归母纯利润是4.66亿元,同比大幅度增长221.14%。

  至此韦尔股份也一跃成为了全球第三、中国第一大CMOS芯片厂商,得以与世界半导体巨头一较高下,国内 CIS 龙头正式启航。

  由于高毛利率的设计业务占比大幅度的提高,韦尔股份整体毛利率已经由2017年的20.33%提升至2019年的27.3%,2021年已提升至34.49%,盈利能力大幅改善。

  此外,技术方面韦尔股份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2020年4月,豪威领先索尼、三星两大竞争对手全球首发了0.7um制程的64MP OV64B,属于世界上第一款能够适用于高端超薄智能手机的0.7微米6400万像素图片传感器。

  尝到甜头的韦尔股份“再接再厉”,2020年4月韦尔股份收购了美国触控巨头Synaptics 亚洲 TDDI 业务,进入液晶触控与显示驱动集成芯片业务,加大手机半导体业务布局。同年又收购了芯仑光电,成功进入动态视觉传感器领域。2021年 1 月韦尔股份入主深圳吉迪思成为最大股东(持股 65.77%),布局 DDIC 显示驱动芯片。同年,韦尔股份开始定增和增持北京君正,布局车载市场。2022年,韦尔股份收购思睿博半导体(珠海)有限公司,布局显示解决方案产品;2023年韦尔股份收购湖南芯力特,布局车载CAN、LIN收发器芯片;收购浙江芯测半导体,从事12吋CIS晶圆封装测试。

  韦尔股份从成立之初到现在17年间,通过大大小小十多次围绕核心客户核心需求的成功并购,打造出更存在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让公司营收不断攀升。根据韦尔股份可查的公开营收数据,从2012年的10.06亿元到2021年的241亿元,仅用了9年时间,业绩实现了近24倍的增长。最高企业市值曾达到近3000亿。

  从韦尔股份发展的路径,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并购是公司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某些特定行业,如医药、半导体等,众多有名的公司发展的历程是通过不断并购实现迅速增加的过程。通过被并购方式融入更大的生态,寻找到更强有力的合作伙伴,是寻求发展的一种主动战略选择。

  2022年韦尔股份年报显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是半导体设计及销售,占公司总营收的82.2%,毛利率35.16%;半导体分销业务,收入占比约17.8%,毛利率9.04%。半导体分销业务占比不大,毛利率又低,为什么还要保有这块业务?

  其实分销业务作为韦尔股份了解市场需求的重要信息源自,发挥着关键作用。对此,韦尔股份称之为“技术型分销模式”。

  实际上,半导体元器件分销是具有一定技术壁垒的,需要对代理原厂的产品性能、技术参数、新产品特性等都非常了解。为了更好地实施这种分销模式,企业具有一支高技术水平、高执行力、高服务能力的现场技术上的支持工程师(FAE)团队。

  该团队不仅仅可以帮助原厂迅速将产品导入市场;对下游电子科技类产品制造商,还能按照每个客户的研发项目需求,主动提供各种产品应用方案,协助客户降低研发成本,以使其能够将自身资源集中于电子科技类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推广。

  更重要的是,通过在与客户沟通并为其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当下技术迭代周期越来越短,只有顺应市场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才能有效提升研发的成功率。

  目前韦尔股份 FAE 团队强大的技术上的支持能力,已得到众多知名原厂和电子制造商的认可,供应商体系和下游客户群体不断扩大。

  时间来到2021年下半年,受新冠疫情冲击以及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影响,全球智能手机需求持续低迷。进入到2022年以来,消费电子需求继续恶化,除部分汽车芯片之外,芯片行业多数细分赛道均遭遇到“砍单潮”,行业景气度急转直下。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12%,2022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机移动市场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03亿部,同比更是下降了约19%,创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单季度跌幅。

  由于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需求持续低迷,韦尔股份经营业绩增速出现显而易见地下降,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00.78亿元,同比下降16.7%;净利润9.9亿元,同比下降77.88%,计提存货减值损失13.59亿,韦尔股份进入至暗时刻。

  从数据上来看,韦尔股份的库存主要形成于2022年,存货的高点出现在2022年三季度末,达到了141.13亿元。

  存货的不断累积,除了汇率上升导致美元计价的存货价值量提升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在2021年开始的缺芯潮下公司积极进行投片储备,但2022年下游需求超预期疲软又使得出货不佳,因此导致库存积压。

  韦尔股份从2022年末开始主动去库。一方面积极地对产品营销售卖策略做调整;另一方面,从2023年开始减少对晶圆的投片量,控制生产下单规模,并且积极销售 64M 等产品,使库存连续四个季度下降。

  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库存去化降至75.52亿元,较2022年底减少约50亿元,已基本恢复至两年内最低点,去库存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韦尔股份积极优化供应链管理,产能迁移也带来了成本的改善。由于公司采用Fabless运营模式,在生产制造、封装及测试等环节,大量采用专业的第三方企业代工模式。2022年半导体设计业务成本中,晶圆成本占比约72%,封装测试成本占比约18%,剩余约10%成本由彩色滤光片、外购芯片及另外的成本所构成。

  而豪威科技CIS产能主要分布在台积电、上海华虹、中芯国际、韩国东部高科、力晶半导体等多个晶圆厂,韦尔股份在充分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正逐步将部分相对成熟的产品转移至本土晶圆厂,为公司日渐增长的产能需求提供保障的同时,更有助于公司做成本控制。

  在库存去化及供应链调整的情况下,公司财务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2023年年初至第三季度末,经营现金流净额达54.54亿元,同比大幅度增长304.40%。

  并且在积极去库存、优化供应链的同时,韦尔股份更加专注核心业务。公司对图像传感器、触控显示和模拟芯片三大业务进行了梳理,对于在集团内未能最大化其发展空间的射频业务及通信芯片业务予以剥离,在收获一定投资收益的同时,也让相关公司核心团队能充分的利用资本赋能,抓住更好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整合机会。

  众所周知,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巨大变革,除电子化和智能化外,未来汽车也会成为娱乐和信息中心。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汽车半导体行业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2022年中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约794.6亿元,分析师预测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905.4亿元。汽车芯片作为智能汽车发展的核心力量,市场空间广阔。

  如前文所述,韦尔股份收购豪威科技成为CIS芯片头部企业,而在全世界汽车CIS市场中,豪威地位斐然,其2022年的市占率为30%,位列世界第二,与安森美合计占据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场。

  凭借着先进紧凑的汽车CIS解决方案,韦尔股份覆盖了广泛的汽车应用,包括ADAS、驾驶室内部监控、电子后视镜、仪表盘摄像头、后视和全景影像等,奠定了公司在汽车图像传感器行业的领先地位。

  2023年上半年,韦尔股份图像传感器业务来源于汽车市场的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27%提升至31%,伴随着汽车 CIS 贡献逐步提升,公司CIS 收入结构更趋多元化,也为公司以后年度业绩的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持续的研发投入是公司强大研发能力的重要支撑。韦尔股份作为技术驱动型公司,研发费用从 2019年的 12.82 亿元逐步增加至 2022 年的 24.96 亿元,三年时间近乎翻倍,尤其在2022 年极其不利的外部环境下,公司研发费用仍然有着18%的同比增长,研发费用率高达 12%。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也成为公司产品升级迭代的有力保障,创新产品与突破性技术层出不穷。

  很多企业的发展会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即通过内部发展和外部并购(被并购)相结合,实现业务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双重增长。

  过去十年中,中国企业并购与被并购的案例较少,既有民营企业家“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思维习惯,也因为中国处于高增长时期时企业习惯于自我发展,遍地都是增长机会,无论是并购方,或者被并购方,都缺乏积极性。但在中国进入中低速增长时代之后,并购与被并购都将成为日益普遍的经营行为。

  当然,并购与被并购,都属于重大投资,风险较高。据麦肯锡公司统计,国际上并购成功率一般只有33%,近70%效果不明显或者失败。但与企业战略结合紧密的并购如果成功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补足短板,还可以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增长。专精特新企业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围绕核心战略进行融资并购是一种关键能力,韦尔股份的并购经验,值得深入学习研究。

  9、北京豪威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度、2017年度及2018年度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美媒:美高校抗议学生享用免费咖啡三明治,背后“金主”是犹太裔金融大鳄索罗斯

  来自清华创业团队,可生成16秒视频,中国首个Sora级视频大模型Vidu发布

  OPPO Find X7 Ultra 512GB卫通版明天首销:6799元

  为什么劝你选择华为Pura 70 Pro而不是其余版本?五个理由望周知